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(AED):香港長者家庭的關鍵守護者
長者家庭急救全攻略:從預防到行動的全面指南(重點升級版)
香港正急速邁入高齡化社會。根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《2022–2041人口推算》報告,截至2023年底,全港65歲或以上人口突破180萬,佔總人口約20.5%,並預計於2036年攀升至三分之一,到2041年將接近250萬。這個趨勢意味著家庭結構、醫療負擔及照護模式都在悄然改變,如何讓長者「活得長,也活得好」,成為每個家庭無法迴避的課題。
而在眾多威脅長者健康的因素中,「心臟驟停」(Sudden Cardiac Arrest, SCA)是最致命的突發狀況之一。不同於心肌梗塞這類「血管堵塞型」疾病,心臟驟停是心臟電流失控導致瞬間停跳,患者通常在幾秒內昏倒、失去呼吸。若4至6分鐘內未獲得有效救助,大腦將因缺氧而遭受永久損傷,10分鐘後幾乎無法挽回生命。
香港心臟專科學院指出,每年約有2,000宗心臟驟停個案,其中七成為長者。更令人憂心的是,大多數事件發生在家中,而救護車平均需8至12分鐘才能抵達現場。這段時間,往往決定生死。
---
一、家庭才是「第一現場」:黃金4分鐘的重要性
研究顯示,70%以上的心臟驟停發生於私人住宅,而非公共場所。當緊急狀況發生時,多數家屬的第一反應是撥打999,但在等待救護員的幾分鐘內,寶貴的黃金時間正在流逝。醫學證據明確指出:
第1分鐘內使用 AED,存活率約70%;
第3分鐘約降至50%;
第5分鐘僅剩30%;
超過10分鐘,幾乎等同宣判死亡。
2022年香港一名72歲長者清晨運動時突然倒地,家人因缺乏急救知識,只能等待救護車。若當時家中備有AED,結局或許截然不同。這類「無預警型心臟驟停」在長者中佔比高達40%,顯示家居急救設備的迫切性。
---
二、破解AED五大迷思:人人都能救人
迷思一:AED很複雜,一定要醫生操作。
事實上,現代AED的設計原則就是「傻瓜式操作」。機器會以清晰語音指示:「請貼上電極片」「請勿觸碰患者」「按下電擊鍵」。全程自動分析心律,無需專業背景。
迷思二:萬一按錯會不會電死人?
不會。AED內建智能判斷系統,只有在偵測到致命性心律不整時才會放電,安全可靠。
迷思三:做CPR就夠了,不用AED。
錯。CPR只能維持短暫血流,無法讓心臟重新跳動。AED才是「重啟」心臟的關鍵。
迷思四:AED太貴,用一次就報廢。
主機可使用8至10年,只需定期更換電極片與電池,平均每日成本不到3港元。
迷思五:樓下有AED,不需要買。
緊急時你能在90秒內找到並取回嗎?多數AED放在管理處或鎖櫃內,非辦公時間難以取得。家庭自備AED,才能真正掌握生死時刻。